杨澜对话李宁:无论身份如何转换,我都是最真实的自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日报 china daily 李想 杨澜对话李宁:无论身份如何转换,我都是最真实的自己

杨澜对话李宁:无论身份如何转换,我都是最真实的自己

2024-06-30 05: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李宁,无疑是在国人心中的一个传奇人物。他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运动员之一;他创造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1988年退役之后,他于1990年创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2008年他点燃了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原先大众心目中的“体操王子”,如今华丽转身成功企业家。

在大众眼中,李宁的名字与个人形象已经与他所创办的品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近日,李宁接受了杨澜的采访,在最新一期《杨澜访谈录-逐风者》节目中,介绍了自己身份转变的心路历程,分享了他对体育品牌、市场和时代的见解。

  国人的体育观念更加成熟

当谈到国人对于体育、奥运和竞技体育的观念有何变化时,李宁本人表示,国人对体育的理解更加成熟了,他表示:“国人对体育有了更广泛的参与和认识,不仅仅是追求金牌,还有很多精神层面和对身体健康层面的认识和认可。可以说,今天国人对体育的理解更全面一些。”

体育运动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部分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运动,对运动装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李宁也表示,运动是伴随青少年成长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国内总体生活条件提高和国人对于体育的理解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运动。

谈到自己的“老本行”——体操,李宁表示,体操运动能够给青少年带来对艺术和力量的理解,体操的完成过程也是一种对美的艺术的表现。“体操对我来讲,不但是一个平衡灵活的训练,更多的在艺术方面也会获得训练,包括对人生、事物的一些理解。”

多年的运动员生涯让李宁对体育运动行业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希望把自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与社会需求、社区发展结合,并且能够助力广大青少年的成长。

当专业积累叠加时代机遇

2005年以后,大量加工转移到中国,中国的加工出口出现很多富裕产能,国内市场成长起来,但也带来了商品和商业模式同质化。李宁带领着公司,更注重到专项运动上,聚焦公司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和能力,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专注到篮球、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这样的项目上,这些调整帮助我们企业发挥过去积累的经验和能力,也能使未来的投入通过发展和创造呈现出来,企业慢慢形成了新的竞争力。”

除了企业积累,李宁也十分重视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来进行品牌布局。他举例说到:“像跑步、篮球、羽毛球这样有很好的市场参与度的项目是我们希望重点投入的运动品类。”

作为一位运动员,李宁对体育的理解成为他在这个行业力的优势,但他表示自己仍要不断地学习并且培植更多人才:“我要学习更多的商业管理,比如效率、财务目标、投资回报、组织架构、人员激励等方面。更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理解、吸引更优秀的人,要挖掘更优秀的人才去到适合他们的岗位,并且支持他们。”

谈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李宁表示,当今年轻人的消费观更加多元、品牌包容性更加强,这是时代带给“李宁”品牌的机遇:“新生代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平台空间。”

“和运动紧密结合,通常不容易老化”

当问到保持品牌年轻化的方法,李宁表示,运动是永恒的,只要和运动结合,就通常来讲不太容易老化,但是运动体验、科技、流行元素等都在不断变化,品牌要做到找准定位去组合这些元素。作为“品牌”的李宁想要拥有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保持年轻的活力,作为个体的李宁在年龄、经验随之增长的同时,拥有的阅历和智慧将更好地推动品牌成长。

2018年,“李宁”品牌登上纽约时装周,希望借助更大的平台最大化展现品牌活力,把中国文化元素与运动结合呈现在世界消费者面前。这也成为李宁品牌再度崛起的标志。

近期,李宁品牌也进入了一些新兴的体育市场,比如电竞。李宁希望从电竞人群里面去理解新生代他们对于这些装备上的需求和偏好,这也是“李宁”品牌保持年轻化的又一力证。

一个延续运动员基因的专业体育品牌

很多人将李宁品牌定义为“国潮”,但李宁本人表示,李宁不是国潮品牌,而是专业运动品牌,自己创办公司的初心就是“做一个中国的体育品牌,来自于中国的、有运动员基因的体育品牌。”

李宁表示,李宁品牌的根基始终是在运动方面的专业性,将中国文化融入产品,其实是希望为消费者带来将运动和时尚相结合的体验,但“李宁”产品的基础仍然是其功能性,“首先是专业上有竞争力,我们品牌发展前进才会有力量。”

2008年奥运会点火瞬间,李宁引用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话:“光荣使我们获得新的生命”。无论作为运动员还是企业家,李宁永远保持着追求光荣与卓越的斗志,并不断以开放的心态顺应时代挑战。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